这说明你真的成长很多了!在上学期间,为了要生活费和父母费口舌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我当年也是,凡给爸妈写信时就是要钱时。可是你不同,你几乎每天都会和我交谈,关于追加生活费的事你越来越少说起。
而我为什么要和你谈谈这件事呢?因为怎么用钱实在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事,不仅仅是你,大多数人都是,辛辛苦苦挣钱,毫无缘由花费。有太多的商家像鳄鱼一样张开了大口,吞噬着人的劳动成果。这就是商业社会,今天的我们为了消费,为了住房,几乎用尽一生的努力。
你要警惕这些!贪婪,奢侈是人本性中的弱点,一旦被激发就太难遏制。有的人为了享受奢侈生活会不惜牺牲一切,拿自己的一生和别人的一生做赌注。你记得巴尔扎克的《驴皮记》吗?那个青年为了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,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带有魔力的驴皮,随着欲望的实现,生命迅速缩短。余华的《第七天》里记录了一个女孩,为了要挟男朋友给她买苹果手机而跳楼自杀,她的男朋友于是去卖肾买了一个苹果7,也因此丧命,这是多么荒谬又多么真实啊!历史上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隋炀帝当政,奢侈无度,在宫内日日饮酒作乐,妃嫔也日日大醉,后来被大臣勒死。所以诸葛亮说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节俭,更重要的是磨练人的节制能力。一个对财富、对消费没有任何抗拒力的人,就不可能保持独立人格,更不可能进入严格的自我反省。
大多数普通人想有高的消费,就必须挣多一点的钱,挣钱必然投入精力,必然牺牲自己的爱好和闲情。这是永无休止的循环。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就证明了这种观点,他在湖边自己种地,计算投入和支出,发现现代人所追求的消费幸福其实是得不偿失,投入的远远比得到的大得多。
那你可能就要质疑,如果这样说,不就没有人努力挣钱了吗?没有人需要花钱了吗?我们当然做不到很多哲学家那样果决,看清现实不意味着拒绝消费。只是要看得远一点,早早培养自己合理的消费观,不要追随大流。你小姨说的花几万元买一个包我是不赞成的。多数人是没有辨别能力的,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。而真正有思想的人,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,也是按照一种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式去生活。
我最近读郁达夫的散文集,读西方的艺术史,会经常感叹,真正的美来自于朴素。郁达夫漫游江浙一带时,生活经常捉襟见肘,可是他的散文充满了朴素优雅的情趣,这种情趣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。西方艺术史上,那些最珍贵的艺术品往往出自最贫贱的土著之手。思想单纯,生活简单,这才是真正的奢侈。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很多年都住在乡下民舍,并不妨碍他们设计宏伟的桥梁和庄严的纪念碑。
贫穷的,节俭的生活不是人的大敌,奢侈的,复杂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磨练意志的最大阻碍。假如你住在豪华的宫殿里,你有多少创造的动力呢?佛祖释迦牟尼是个王子,他在远离了皇宫后才悟出了生命的真谛。或许你会认为这些人离我们太远,就我这些年的经历来看,大多数有钱的人离幸福的真谛离心灵的安乐更远。为了追求消费的短暂快乐,人往往会牺牲掉灵魂的安宁和内心的富足。
当然,社会发展至此,我们不可能用农业社会的标准来生活。尽可能减少金钱对自己的困扰,心境清明地去面对消费的诱惑,用心去感受世间的美好,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生享受不需要花钱就可获得。我记得李钦业教授给我讲的冰心的书房,钱钟书的书房,都是极其简单的。人心最大的享受是宁静放松。不像现在很多人努力的目标是为了买房,装房,自我施压。认识到最理性的生活是怎样的,这样在何种境地都会安心。
就你现在的情况来说,一个月两千多的生活费是比较合理的。如果你有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,可能你会生活得更愉快。因为即使每个月我们能给你四五千,快乐的感觉不会有所增加。快乐来自于你的合理认识,节制能使你得到更多的快乐,这是毋需怀疑的。
你不必要站在我们的角度上考虑,而是要站在你自身的角度上考虑,去磨练自己的意志,去思索一些人生的重要问题。不要希冀从身边的同学那里找到答案,她们多数人和你一样盲目,你最好去图书馆,去找一找生活的指南。
另外,如果你要买书,一定要舍得。
爱你的妈妈